本期邀您关注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潍坊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主任邓兴旺。
“发展现代农业,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建一个国际一流的研究平台,而山东,正是成就这项事业最好的沃土。”
说这句话的,是一位41岁时就被聘为耶鲁大学冠名终身教授、51岁时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几十年来几乎拿遍了国际植物学界所有奖项的全球顶尖生物学专家——邓兴旺。
初夏时节,在浩淼无垠的峡山湖畔,恰逢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正式启用即将一周年之计,邓兴旺向我们谈起了他选择在山东成就现代农业梦想的初心与期待。
“一拍即合”的山东机会
“全国农业看山东,山东农业看潍坊。研究农业一定要去农业最活跃的地方,所以我们选择了潍坊。”
2015年7月23日初到潍坊峡山的时候,邓兴旺在峡山水库北岸的一座小山登山远眺,望着烟波浩淼的峡山湖面,山水林田相映成辉,他便一下子喜欢上了这里,“这里山清水秀,安安静静,离繁华的闹市区1小时左右距离,就是这儿了!”
他此行的重要目的,是要选址建设一个农业方面世界一流的、最高端的研究机构——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
在这之前,他立足于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放弃美国耶鲁大学终身教授的职务,全职回国为北京大学筹建成立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农学院——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以帮助引领中国现代农业科学和产业发展。
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建立之后,又一项难题迎面而来。一个科研项目,尤其是农业研究的项目,只是“待在”实验室里,终究毫无意义。在北京这样一座大都市,特别是北大校园,基本上没有一亩地,也没有温室大棚,做理论研究是可以的,但是想要真正在田间地头搞农业研究,几乎不可能完成。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要考虑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建立一个国际一流的研究平台。
研究院建在哪儿?大家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有人建议可以去经济发达的广东,或者具备资源物种多样性的云南,亦或是热带气候的海南……在亲自考察了全国多个省市后,邓兴旺最终还是被潍坊峡山深深吸引。
“山东是全国农业做得最好的省,潍坊又是山东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市。在今天看来,这依然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决定。”邓兴旺说,潍坊市良好的农业基础是他选择把研究院建在这里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邓兴旺提出这个设想,潍坊市政府、峡山生态经济开发区政府立即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双方在现代农业思路和理念上的高度共识,给了邓兴旺“一拍即合”的惊喜。
据了解,邓兴旺与当地政府接触了没多久就签订了意向协议。峡山区拿出300亩最好的地,二话不说给了北大农研院,潍坊市负责出资建设校园,山东省与北京大学签署共建协议,省政府每年出资1.5亿元作为农研院的运行经费,第一期就稳定支持10年。正是当地毫无保留的支持,让邓兴旺更加坚定了想要在此成就一番事业的信心和决心。
2021年7月,浩渺无垠的峡山湖北岸,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新园区正式落成启用。5000平米的智能温室,10000平米的育种大棚,400多亩试验基地,六大公共平台和26个独立实验室巍然而立。
核心团队达到国际最高水准、仪器设备达到全球最先进水平、科研环境可与全球最高水平媲美、引进科研人员301人、2项科研成果达到国际前沿……这是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入驻新园区不到一年交出的成绩单。
如今,在邓兴旺那间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他推窗可见风光旖旎的峡山湖,有太阳的日子,湖面上波光粼粼。时间已经证明,互相成就的邓兴旺和潍坊市,已成为彼此的荣光和骄傲。
新技术有望破解我国大豆进口瓶颈
“我的梦想说起来很简单,那就是让农民少辛苦多挣钱。”
在邓兴旺看来,一个国际一流的农业研究机构,研究成果必须要对当下社会产生实际的帮助和影响。他希望通过十年,或者二十年的时间,在潍坊做出世界最好的、最前沿的研究,同时把研究成果直接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为当地及全国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简单来说,就是让农民少辛苦、多挣钱。”邓兴旺说,这句话说起来简单且庸俗,但要达到这一目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粮以种为先。要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安全紧紧握在自己手中。但邓兴旺向我们提到了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当前中国大豆供需矛盾突出,我国大豆的消费量每年有1.2亿吨,但每年全国的大豆产量还不足2000万吨,这意味着,大豆的对外依存度高达80%以上。
他解释到,玉米、大豆都是旱地作物,在耕地资源丰富的条件下,两个作物年际间轮作,既利于种地养地,又有利于高产稳产,但是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两个作物就有争地的矛盾,这是一直以来困扰农业种植的“卡脖子”难题。
真的没有解决办法了吗?邓兴旺“不信邪”。
沿着这一目标,他带领技术攻关团队在实验室里、显微镜下、各种基因片段和培养基中埋头苦干。经过10年的攻关,2021年,他们与四川农业大学杨文钰教授合作,在潍坊市峡山区开展了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洁田模式试验。艰苦卓绝的攻坚终于换来了喜人硕果。今年3月10日,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正式对外宣布:邓兴旺团队率先研发出全球唯一适合玉米大豆间作的非转基因耐除草剂玉米品种,能有效解决间作时二者难以通过机械一体化除草的“卡脖子”难题。这是研究院成立以来相关研究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
从产量对比看,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洁田模式与玉米单作模式相比,实现了每亩玉米产量不减少(1300斤)、大豆同时收获300余斤的良好效果。从收益对比看,玉米大豆带状间作洁田模式与玉米单作模式相比,每亩净收益增加700余元。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在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这给了邓兴旺莫大的信心和鼓励。“今年我们计划在黄淮海地区示范一万亩,希望更多的老百姓能看到这项技术的成果,真正体验到它的益处,如果顺利的话,这一种植模式明年就可以在全国大范围进行推广。”
邓兴旺给我们做了一个简单的计算,“如果按照去年在潍坊做的试验产量来看,按照大豆平均亩产160公斤,在保证玉米产量同时,又能多得1.2亿吨大豆,如果这个方法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有望彻底解决大豆的进口问题。”
平均每两天引进一位科研人才
“对待人才,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让人才能够不急功近利、不急于求成,静下心来‘十年磨一剑’。”
推动中国农业走向现代化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需要大量优秀人才的参与和共同努力。但对于引才这一问题,邓兴旺似乎从未有过担忧。
在前不久刚刚召开的省委人才座谈会上,邓兴旺在发言中提到了一个极其令人震撼的数据:2021年,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共引进科研人员近200人,平均每两天引进1人。
在峡山这样一个远离城区的地方,这一惊人的成绩是如何做到的?
邓兴旺笑着向我们解释:“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有一套区别于传统科研单位的引才机制,我作为院长,只负责招揽各个课题组的领军人才。各个领军人才对于自己团队的成员,拥有最大限度的引才自主权,可以根据课题需要自行决定招聘的人选。”这样有针对性地精准引才,既提高了引才效率,又保障了各课题组能够引入最符合自身需要的科研人才。
作为小麦育种领域的高精尖人才,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博士后陈时盛是各地重点争抢的对象。2017年,听闻邓兴旺要在山东组建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的消息,他想都没想就立即投递了简历。“邓老师是我们专业的‘大神级’人物,山东又是全国小麦的主产地,跟着邓老师来山东这片农业产业发展重地开展现代农业研究,准没错!”经过面试后,2019年3月,他带着妻子和还在襁褓中的女儿从太平洋彼岸飞抵祖国,成为了研究院第一位引进的实验室主任。
像陈时盛这样放弃海外优渥工作条件回国的领军人才,研究院还有很多。据统计,目前研究院已引进科研人员301人,26个科研团队负责人中22人有海外留学经历,包括先正达集团原中国区首席技术官张兴平、美国孟山都公司高级研究员章旺根等,国际化率达到85%。
人才到位,如何人尽其才?
邓兴旺直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研究院给予人才高度的自主权和高度信任的科研环境,充分呵护好每一位人才,让人才来到这里可以全心全意干事业,心无旁骛搞科研。
“我们对引进的每一位学科负责人,都提供五年的持续性支持,这期间,每一位学科带头人都不必担心科研经费和请客送礼的问题。他们可以自主选聘项目组成员、自主决定项目技术路线、自主支配项目经费,也不需要每个月、每年进行考核、汇报,只管全心全意做好自己的课题就够了!” 邓兴旺说。
另外,潍坊市相关政府部门还围绕人才关心关注的住房保障、子女入学、家属安置、看病就医等“关键小事”,提供了一系列暖心服务 ,让人才在这里干事创业没有任何后顾之忧。邓兴旺补充到。
人才汇聚,如同涓流入海,绝非一日之功。邓兴旺表示,未来,将进一步强化现代农业人才引育创新,不断向科研广度和深度进军,让研究院真正成为各类人才实现现代农业梦想的“良田沃土”。
最后,谈及这些年来在山东工作的感受,邓兴旺动情的说到:“根据我的出差记录,2021年我在山东境内待的时间总共有280天,可能比全职在这工作的人都要长。对我来说,在山东的确有成就一番事业的强烈愿望,而且正在一步步实现。在这里干事创业,心里踏实!”
他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将研究院打造成世界一流的现代农业科技‘硅谷’。“那时候,我的心愿就可以达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