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寒冬还是酷暑,在重汽集团卡车制造公司的生产线上,总能看见一个身穿蓝色工作服、头戴安全帽的忙碌身影,他就是于伟,是中国重汽济南卡车股份有限公司车身部模具钳工首席技师,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全国技术能手”“山东省首席技师”“泰山产业领军人才”。
在重型汽车工业冲压工程领域刻苦钻研34年,他不断自我加压,大胆突破,哪里有重任,哪里就有他的身影。他勇闯“无人区”,带领团队先后攻克完成300余项技术创新课题,解决了冲压工程技术领域120余项技术难题,获得了17项国家专利,创造了近亿元的经济效益,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平凡岗位,非凡业绩”的使命与担当。
从“门外汉”到“多面手”,从普通一线职工到国家级技能大师,几十年如一日的一线生产工作中,凝聚着于伟对汽车生产制造的一片赤诚之心。
刻苦钻研炼就技术能手
谈起进入这一行的契机,于伟称,这与他家庭的耳濡目染密不可分。早在五六十年前,于伟的爷爷就曾在济南汽车制造厂(中国重汽前身)工作,他至今仍清晰的记得,当年爷爷教导他的那句话,“将来无论你干啥,都要老实本分,干一行爱一行,干什么都要专一。”就是这句话,成为了于伟成长过程中的引路石和风向标。
于伟的父亲也是一名在重汽集团干了一辈子的锻造高手。小时候,他看着一块烧红的铁块儿能在父亲的手里变成鲜活的生命,随意变化着各种形状,自此便埋下了对汽车探索的种子。
1989年,从技校毕业后的于伟,便进入济南汽车制造厂(现在的中国重汽),去探索这个有深刻记忆的行业。
学徒时期,他每天早出晚归,在生产一线磨炼技能。由于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几个月的时间就跟着师傅学会了铣床、磨床、刨床、钻床等各类车床操作的基本技能。别人一个班下来修2套模具,他往往能修5套合格模具,手上磨出了厚茧也从未松懈。凭着这股不服输的韧劲,于伟的技能在日积月累中变得炉火纯青。
由于工作出色,他曾有两次调离一线的机会,但他始终不为所动。“我看着身边的模具和设备,对它们已经有了恋恋不舍的感觉。我一辈子就干这一行了。”于伟毫不迟疑地说。
潜心攻关铸就“中国制造”
时代在快速变革,新的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在对工艺及设备进行改造过程中,于伟发现不少进口设备虽然“高大上”,但在实用性上还是差了一截。
我国1983年引进的奥地利产品STR重型卡车,曾保持了全国十几年销量领先的增长趋势,后期制约生产上量的瓶颈就是车门内外板包边问题。于伟和团队成员经过2个月的艰苦努力,依据驾驶室车门内外板的合成技术要求,自行设计研制左右车门包边机各一台,设计中采取车门外板立边的自动推倒、自动压紧功能,代替人工使用铆钳工序,关键解决了车门边质量和车门加工产能的提升。包边机的投产使用,彻底改变了重型汽车车门依赖进口设备制作的状况,节约了进口包边机费用300多万元,当年便为集团创造经济效益1366万元。
2005年,于伟接到了集团派给他的第一套大型800吨冲压模具制造任务。在这之前,重型卡车驾驶室顶盖和车窗玻璃连接部位的部件都是工人拿着铁剪子一件一件剪出来的,手上磨的都是一个个大血泡。要想解决该问题则要花费几百万元购买新模具,这对当年来说可谓是一个天文数字。
“我们能不能自己研发出一套磨具来减轻工人师傅的劳动强度?”于伟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带着探究冲压模具的执着追求,随后的几个月里,于伟带着两个同事,对着一张白纸,一把尺子,一遍遍的不断推敲模拟机械冲压的过程,饿了就吃两口馒头,困了就在长条凳上眯一小会儿。就这样没白没黑,没日没夜的干了大半年,在花费仅5万元的情况下,他和团队成员终于研制出一套冲压模具,极大降低了工人劳动强度,产能也提高了10倍以上。
现如今,在于伟心中,模具俨然成为一种有温度、有灵性的“生命体”,并用“智慧”的双手赋予了驾驶室制造工艺新的“生命”。
薪火相传打造钢铁团队
独木不成林,一花不是春。于伟不仅自己本领强,还把培养人才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使命。他悉心教授徒弟,毫无保留地把“独门秘籍”传授给他们。
“我对自己所掌握的技能从不‘留一手’,但有所求一定倾尽所有。”近年来,以他的名字先后命名成立了“于伟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作室”“于伟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工作室成立以来,他根据每个人的技术特点和自身条件,制定了详细的技能提升方案,以独特的方法和严格的管理带出精兵,培训技能骨干上千人次。
在他的培养下,徒弟们逐渐成为单位的中坚力量。不少徒弟学成之后就会成为“抢手的热馍”,兄弟单位会慕名而来“抢亲”。在50多名徒弟中,8人获得技师资格、30多人获得高级技术工资格,10多人获得中级技术工资格,6人获得工程师技术职务。在各类比赛中,3人获得国家级创新方法大赛大奖,多人在技术比武中获得冠亚季军。
目前,在省市区的支持下,于伟所在的工作室的硬件、软件、人员也在逐步完善、走向正轨。“获评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后,市中区为工作室购买了工业用冰箱、电脑、电焊设备等各类工作必需品,为我们解决了燃眉之急。”于伟提到。
不忘初心,甘于奉献,于伟谱写了一曲“大国工匠”的壮美赞歌。他说,新时代的汽车产业工人就要脚踏实地,牢记历史使命,用中国人民的精气神,向技能的世界高峰前进,用智慧的双手助力中国梦圆!